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正在行動
發布時間:
2017-04-18 15:31
來源:
地球之所以美麗,不僅在于人類創造的文明,更在于其他生物帶來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然而,每年有13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1/4的哺乳動物、1/8的鳥類和1/3的兩栖動物面臨滅絕;物種死亡的速度超過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不能說這是我們一手造成的結局,但卻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你我作爲個體的存在,都拿不出一個關于生物多樣性危機的解決之道,但解決之道恰恰存在于68億個你我之中。 我們惟一能仰賴的,隻有人類自身的覺醒、即刻的行動和不懈的努力。可喜的是,我們已經覺醒,我們正在行動。 生态眼怎樣許生物多樣性一個未來?曹俊 談起生物多樣性,大家好像都明白,又不太明白,多數人屬于一知半解。不少機構和組織都在關注,可在現實決策中,其地位卻不夠明顯。生物多樣性保護,成了一個概念看似很近、行動卻很遙遠的話題。 爲何會這樣?從根本上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質依然是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近,來自于保護需求的緊迫性;遠,是由于發展需求的急迫性而無暇顧及。在兩者的博弈中,怎樣許生物多樣性一個未來?答案在我們手中,需要帶着曆史責任感去保護,需要肩負保護的使命感去行動。 生物多樣性保護,概念近在咫尺。因爲其形勢十分嚴峻,不行動,不行。 有一組數據: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資源;每年有1300萬公頃森林消失;1/4的哺乳動物、1/8的鳥類和1/3的兩栖動物面臨滅絕;3/4的漁場已枯竭、廢棄或面臨減産的危險;物種死亡的速度超過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不是危言聳聽,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 現實值得反思。作爲地球上百萬生命中的一員,作爲地球上最頂級的物種,人類正在用其20萬年的曆史,暴殄地球40億年累積的财富。不能說這些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結局,但是自然的力量加上我們的行爲,正在以各種方式反饋給人類自身。 曾經以爲這些反饋很遙遠,但近年來的事實讓我們不再坦然。珊瑚礁的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尋常的洪澇、持續的幹旱,很多地方的災害屢創曆史新高。不管是由于人爲幹擾還是自然運行,其影響卻是相互關聯的,從整個生态系統到系統中的各類生命,當然也包括人類。 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似乎遙遠。與發展的眼前利益相較,生物多樣性似乎遙不可及,不關當代,其未來也近乎未知。 要發展,不可能不要資源,要資源,生物多樣性就會受到影響。這是在發展中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問題。其實,要資源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我們認知的有限加上短視的目光,以及在急功近利觀念指導下的發展模式。 作爲百萬物種的一種,人類要想認知整個自然,是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顯示,目前,科學家隻能識别全球500萬~3000萬物種當中的近200萬種,也就是說,大量的物種或許未曾與人類相識就已經悄然消失。而對于物種的消失,更是看不見、摸不着,甚至無從知曉,至于其消失後的影響,人們很難去預計,也少有精力去擔憂。 相對于認知的模糊,更嚴重的是我們曾經的短視。人們若能有自知之明,進而體現在行動中的小心翼翼和三思而後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局面也許不會像今日這般嚴峻。可現實中,認知的局限并未成就人們自身的謹小慎微,反而催生了相當長時間内急功近利的發展觀念,以及随之而來的、無休止的人爲幹擾。 有的水電站即使對魚類洄遊和産卵有影響,依然成功上馬;有的灘塗濕地圍填海即使對候鳥遷徙有影響,依然填得不亦樂乎。在一些決策者心裏,相對于眼前的經濟利益和發展需求,生物多樣性保護往往與眼前利益有沖突甚至相悖,且保護難有政績、難見效果。因此,他們做出了可以理解、卻不太妥當的決策。 再來看一組數據:在我國,原始森林長期受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人爲活動的影響,其面積以每年5000平方公裏的速度減少;草原由于超載過牧、毀草開荒的影響,退化面積達87萬平方公裏;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56種,約爲其總數的1/4。而我們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如城市、水壩、公路、圍墾,所帶來的生境破碎化、島嶼化對物種的影響,還無從考量。 事實面前,我們需要覺醒。欣喜的是,我們已經在努力,我們正在行動。不少地方已經邁出了實實在在的步伐,編制保護規劃,開展物種普查,建設自然保護區網絡,将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納入土地規劃和政績考核,這些進步都值得充分肯定。 可要想釜底抽薪,還得協調保護與發展的觀念。人類是自然的成員,無法淩駕于萬物之上去構建自然秩序。我們最該做的就是:懷着敬畏自然的心境,帶着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去正視我們認知的有限性,摒除短視,變被動幹擾爲主動保護。 曾經,我們無意識的行爲給生物界帶來了難以承受之重。所以,我們必須從當下做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不要再讓生物多樣性在我們有意識的行爲下遭到破壞。即使當下難見效果,即使沒有留下政績,但曆史的使命會讓我們所做的成爲永恒。國際合作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五年取得豐碩成果項目行動帶來可持續影響中國環境見習記者趙娜 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以下簡稱“中歐項目”)成果交流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中歐項目由歐盟、商務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環境保護部4方共同發起,是目前歐盟資助的最大規模海外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項目資金總額爲5100萬歐元,于2005年6月啓動,将于2011年9月結束。這一項目旨在加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管理,保護中國特有的生态系統。 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态保護司司長、中歐項目主任莊國泰在交流會上表示,中歐項目主要包括在中央層面加強政策與機構能力、在地方層面開展示範、開展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3部分。經過5年的實施,中歐項目在12個領域共取得50多項标志性成就,産生了深刻影響,帶來了積極變化,爲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加強政策與機構能力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 今年是中國全面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年~2030年)的開局之年。中歐項目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相關規劃的編制與實施,這一行動就是其中之一,它明确了今後20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思想、目标任務和優先行動。 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法律和政策體系尚不完善。中歐項目開展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評估”和“中國改善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政策的優先行動研究”工作,推動了中國各個層面的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法規建設。截至目前,經國務院、各級地方政府、人大或部門批準實施的政策、法規有46項,已上報待批的有27項。 在中歐項目的支持下,環境保護部首次在中國将生物多樣性納入了國家重點産業發展戰略環評,并編制了相關的操作指南,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 中歐項目還加強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相關能力建設,增加水利部和國土資源部爲履約協調組新成員。在安徽省安慶市,中歐項目支持當成立了“生物多樣性管理辦公室”,并成爲常設性機構,确保了項目理念、方法、技術的可持續性。在雲南省引入“國家公園”的概念,在老君山和梅裏雪山建立了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爲主要目的的“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并成立了管理辦公室。 在中歐項目的支持下,國土資源部在海南和貴州兩省開展試點,将生物多樣性納入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規劃中。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處長劉喜韬說:“今後國土資源部将繼續推進土地管理領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與應用,并在生态環境、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與土地管理相結合等前沿領域進行積極探索。”18個示範項目涵蓋廣泛建立并創新可推廣機制 中歐項目的18個地方示範項目覆蓋了中國西部、中部及南部省份,項目的實施加強了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相關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 中歐項目支持重慶、廣西、拉薩、信陽、呼倫貝爾等地區編制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其中3個已被批準實施。此外,項目還支持編制了18個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計劃,其中15個已被批準實施。 中歐項目還推動了将生物多樣性納入地方5年規劃的進程。對地方“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實施過中歐項目的地區中,有85.7%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确納入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内容,而在沒有實施中歐項目的地區中,隻有16.7%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納入了生物多樣性。 安徽省安慶市和重慶市政府在中歐項目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考核指标,并首次将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标納入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重慶市環保局自然生态保護處處長陳盛樑介紹說,重慶市已将生物多樣性指标納入黨政幹部“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 中歐項目還對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生态補償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嘗試。比如,雲南省玉龍縣對農民被禁止利用野生植被資源的損失進行補償;廣西壯族自治區石灰岩地區對居民被禁止樵采,轉而使用其他燃料的額外支出進行補償等。其中,四川省甘孜縣在國内首次引入當地寺院資金注入人獸沖突補償基金。 中歐項目還勇于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模式,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減貧結合起來就是其中之一。如在四川通過建立特殊的村民委員會,進行中藥材的規範化管理,既實現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也增加了社區居民的收入。開展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嚴峻形勢須提高保護意識 中歐項目在提高生物多樣性意識方面做了很多宣傳活動,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中歐項目向中國3萬所“綠色學校”開展生物多樣性教育,還面向少數民族,用少數民族語言提供大量宣傳教育材料。“我們的目标是通過改變人們的行爲來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中歐項目宣傳教育子項目負責人約翰馬.敬能說。 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馬敬能博士在交流會上說:“中國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極其豐富,但是也面臨着嚴重的威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參與調查的群體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非常有限,普遍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其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副司長崔書紅認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仍面臨着嚴峻挑戰,主要問題有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與開發建設導緻栖息地破壞,種植品種單一導緻遺傳多樣性面臨威脅,外來物種入侵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加快等。 據有關人士透露,我國将繼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如加強生物多樣性基礎調查和監測以及生物多樣性就地、遷地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跨區域生态廊道建設示範等。 雖然中歐項目已接近尾聲,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持久的。比如,在資金上,歐盟的投資起到了種子作用,帶動了國内各級政府、國際組織、其他國家、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等向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投資。據不完全統計,各方累計匹配投資接近3000萬美元。這正印證了交流會的主題:“行動.影響.變化;可持續性”。地方實踐積極保護讓三秦守住淨土陝西已建自然保護區55處,占全省面積的5.52%中國環境記者馮永強見習記者肖穎 陝西省是西部重要的生物資源大省和西部大開發的排頭兵。近年來,陝西省積極探索,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健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手段,逐漸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道路。摸清家底規劃先行 陝西省從北到南可分爲陝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地3個地貌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地形蘊育了多樣的生态環境和生物種群。作爲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是我國生物物種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是許多珍稀瀕危動物的避難所。 爲摸清家底,陝西省從2006年開始,曆時3年,動用了多種先進儀器和大量普查人員,開展了全省物種資源調查。通過調查,陝西省基本查清了野生陸生動植物的資源狀況,并彙總成爲《陝西省栽培植物野生近緣種和家禽家畜近緣種的保護狀況報告》和《陝西省生物物種資源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僅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的秦嶺巴山,就有野生種子植物3300餘種,約占全國的10%。珍稀植物30種,藥用植物近800種。現有野生動物604餘種,鳥類380種,哺乳類147種,均占全國的30%;兩栖爬行類動物77種,占全國的13%。其中,珍稀動物69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12種被列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查清物種資源的基礎上,2008年,陝西省組織編制了《陝西省生物物種資原保護與利用規劃》,從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利用、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體系建設等12個方面進行了規劃。法制保障專設機構 被稱作陝西省“父親山”的秦嶺,在給人們提供豐富資源的同時,也遭受了人爲活動的破壞。一些旅遊景區、遊樂場所和房地産開發項目違規建設;有些地方礦産資源開發混亂現象較爲普遍;有的地方在道路建設施工中未嚴格履行環境影響評價等,導緻爲陝西兒女提供給養的秦嶺“生病”了。 爲此,陝西省先後頒布了《陝西秦嶺生态環境保護綱要》、《秦嶺北麓生态保護規劃》和《陝西省秦嶺生态環境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法規和規章。特别是《陝西省秦嶺生态環境保護條例》,是全國惟一一個針對一座山的生态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門制定的法律,爲秦嶺野生動植物及環境的保護從法律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爲進一步保護好秦嶺的生态環境,陝西省于2008年成立了陝西省秦嶺生态環境保護委員會,由省政府各職能部門組成,負責對秦嶺保護的方針政策調查研究,組織編制秦嶺生态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提出秦嶺生态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等。重點保護積極行動 自從我國于1965年以秦嶺主峰太白山爲核心,建立了第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陝西省按照“重點保護和一般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對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栖息地實行重點保護,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形成了保護網絡體系。 截至目前,陝西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已達到55處,總面積113.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52%,其中,秦嶺地區共有30處,面積達60多萬公頃,占秦嶺地區總面積的10.05%。涵蓋了森林生态系統、水生野生動物、自然遺迹、珍稀瀕危物種等多個類型。 經過大規模的保護工程建設,特别是一些保護區的建立,更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擴大。目前,朱鹮已由1981年發現時的7隻發展到1000餘隻,瀕危狀況得到有效緩解。據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統計,陝西省共有大熊貓273隻,栖息地面積35.8萬公頃,成爲全國密度分布最高的區域。 陝西省還注重物種資源的遷地保護,其中包括救護繁育中心、園區、飼養和繁育場、苗木種子基地等。據介紹,陝西目前已有動物繁育救護中心3個,兩個植物園,7個動物園,各種野生動物飼養場300多個,大鲵繁育場(點)40多家。 “十二五”期間,陝西省将開展以下行動: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組織編制《陝西省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建立生物物種資源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研究并探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等,以進一步促進生物多樣性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相關新聞河北打造保護區網絡 中國環境訊“到2015年,自然保護區數量力争達到5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80萬公頃。屆時,河北省将初步形成類型齊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河北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據了解,截至目前,河北省共有森林、野生動物、濕地類型保護區29處,面積54.4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9%。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18處、市級1處,縣級3處。這些保護區涵蓋了全省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統類型,保護了85%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徐俊華周迎久知識鏈接什麽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态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态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态系統、物種和基因3個層次。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森林生物多樣性”我國的生物多樣性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位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居第一位。我國生态系統種類豐富。陸地生态系統有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27個大類、460個類型,濕地和淡水水域有5個大類,海洋生态系統總計有6個大類、30個類型。我國物種豐富。高等植物有3.28萬種,動物種類約10.45萬種。由于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小,我國還保存下許多古老遺屬種。我國馴化物種及其野生親緣種多,也是世界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237種栽培物種起源于我國。 目前,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588處,總面積爲149萬平方公裏,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9%,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
相關新聞